親愛的這是我的陰道,不是被撕開的紙張、不是被弄髒的餅乾、更不是被嚼爛的口香糖。

「守 貞教育的危險在於,傳達單一的價值觀之際,守貞教育的話術也往往特別針對女孩們 設計,強化了父權體制下對女孩的「性」的壓迫。它也排擠了弱勢的族群和不正典的性別角色,例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Elizabeth Smart。她所受到的守貞教育曾經令她感到如此痛苦、絕望,覺得人生失去價值和希望。也許有人會說,Elizabeth是個例外,並不是每個青少年/女 都有這麼特殊的經歷。但事實是,守貞教育無法教導青少年/女們任何事情。它只教導女孩們,「性」是她們人生中最珍貴的資產,是她們能給予所愛的人「最好 的」禮物(而不是她們的智慧、幽默、能力或是性格);它教導她們,性對於她們最大的意義,就是一個需要她們好好收藏保管,等到有一天她們的伴侶前來「領 取」的獎賞,若有一天這個重要的「禮物」被他人奪走了,那她們就從此喪失了價值(如同一片被嚼爛的口香糖)。它教導女孩們,性不該是愉悅或享受的。畢竟當 想像自己和他人做愛的過程就像是自己被他人當口香糖一樣咀嚼時,有誰可能感到性是愉快而美好的呢(註七)?
而男孩們呢?男孩們被教導做愛就像是領取一個獎品,一個女孩們應該為他們保存的獎品。他們學到的,並不是「當女孩拒絕和他們發生性行為,並不代表女孩不愛他們」,而是恰恰相反:「當我用婚姻的形式表現我的愛時,我自然而然應該得到性。」

我 反對的並不是個人婚前守貞的選擇;如前所述,做不做愛、和誰做愛、甚麼時候做愛都是個人的選擇。我反對的是任何傳播青少年/青少女單一價值觀和選擇的性教 育內容。我認為守貞可以是校園性教育的「一部分」,但絕對不該是全部。良好完善的性教育應該教導青少年/女認識身體和情欲、學習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和做 法、避孕的方式,以及如何拒絕。教育者應該以公平客觀的態度教導青少年/女所有可能的選擇,以及每一個選擇背後的責任和風險。青少年/女應該學習的是理解 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針對自己的理解做出相應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每個人對於性都有不同的選擇,當然也有守貞的自由,但是若那份自由化成政治影響政府力場,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對異己造成損害與歧視時,這樣的自由有需要被限制。(因此也說明為何不能歧視同性戀者之類的。)

-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當 守貞教育告訴我們婚前性行為會讓你(尤其善指女孩)少了什麼,並不是你真正少了什麼,而是你被教育,社會被教育你必將損失。回到近年台灣一些引起爭議的事 件,諸如小雨與火車、捷運與外套,社會期待那些女性「必然是受害者」、「必然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必然有精神上的問題」也「必因此而失去什麼」。因此 當時小雨說出「她並沒有感到失去什麼時」,社會譁然了,說她價值偏差,恐怕有性成癮這樣需要矯治的疾病,不然就說她年紀輕輕便是蕩婦,被用爛了沒有人要, 肯定會走至賣淫等下等行業。一方面是對於異己的價值觀的綁架與歧視,更貶低性產業以及從事性產業的人們。

@哲學哲學雞蛋糕裡面曾經有一篇文章探討真愛立約所造成的外部性恐嚇,可以參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